第81章 遠方的死訊
關燈
小
中
大
黃初二年,正月,魏帝因魏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
四月,漢中王劉備自立為帝,國號沿襲漢,由於其非正統,又偏居蜀地,世人往往稱之為蜀漢。自號章武,以諸葛亮為丞相,立劉禪為皇太子。
我很久很久以前不知道受到什麽的影響,一直下意識地以為劉備是正統,曹家是“亂臣賊子”來著。直到現在自己多年以來經歷這一切才恍然明白,至少在這個時候的輿論看來,大魏是繼漢的正統,曹丕他是繼漢朝之後正統的君王。而劉備,是後來自立的。當然,要說是因為所處的地區不同,立場不同,心境也不同,倒也是可能的。
皇太後卞氏住的地方叫永壽宮,自她被曹丕接來洛陽之後,我雖說不上日日前去問安吧,也是時常晨昏定省。即便曹丕與她關系並不親近,但親媽就是親媽,這一點是永遠改變不了的。有句話怎麽說來著,在後宮,母儀天下的永遠都是皇太後。寵妃什麽的能隨時下崗,太後這玩意兒能下崗嗎?
“又去母後那裏了?她又沒什麽好臉色給你!”才一回去,便見他從裏屋出來,氣呼呼地樣子。
見他說話這般隨意,便知道四下無人,我笑問他,“不是說今日下朝後要去行獵嗎?這麽這般早就回來了?”
心下亦覺得好奇,不知道又是哪位這麽厲害,給他氣受了。
“還不是鮑勳那老匹夫。”他一面在廳中踱步,一面罵道,“我又非不務正業,不過是在做完正事後尋暇娛樂罷了,他非擋在馬前不讓去。好容易撕了他的諫書逃出去了吧,他還死追著不放,諷刺說好行獵並非聖君之為......”
“鮑勳啊!”我輕聲念叨了一下這個名字,雖說未曾見過他,但因著郭成的事我對此人也沒有好感。曹丕大概也是這樣的感覺,他位高權重,握有別人的生殺大權,但是他心裏又清楚知道某種程度上鮑勳三百六十度無黑點,也只能由他在眼前晃悠,把他歸入“討厭但暫時留著”的分類組。
“不提這人,我趕他出洛陽任職了。說個笑話與你聽。”曹丕大約也看出了我思及往事,牽過手來,“漢中傳言我鴆殺了劉協,劉備那邊正披麻戴孝,還給他定了個謚號叫什麽漢湣帝。好笑吧?”
不想見鮑勳,就讓他出京任職,也是任性。
他的右手手心,除了因為常年練劍比較厚實之外,還有一條去年才留的長疤。
摸上去,嗯,沒有以前舒服。
那個笑話的笑點就是外頭傳他“弒君奪位”。而其實,昨日我才收到曹節的書信,大概是說她和劉協在山陽城裏過日子有滋有味,劉協沒有了政治因素牽絆,待她們姊妹也少了客氣,倒是更像尋常夫妻了。
好吧,其實並不好笑,“想來為了此事,漢中那裏也是煞費了苦心。”
曹丕點頭同意,“劉協不‘死’,劉備又如何能名正言順地自立為帝?劉備好歹割據一方,又豈會真不知劉協如今活得比我還暢快呢?”
就是這麽個道理,被劉備方面稱之為“漢賊”的曹丕,其實是這個世上最希望劉協活得好的人。因為只有劉協活得好好的,才能證明他的皇位來得端正,是劉協主動禪讓的。反而對於忠孝仁義的“漢臣”劉備來說,劉協一日不“死”,他就只能一日做“漢臣”。劉備既要自立,劉協不死,也只能“死”了。
他們這些和政治權利掛鉤的人,也都別演了。從來沒有誰比誰更高尚,誰心裏沒個小九九?
曹丕忽然又想起什麽似的,“適才陰氏派人送了些玉器過來,我替你拒了。”
“為什麽?”現在外面不是說陰貴人是前朝提議皇後的熱門人選之一嗎?人家有意拉攏示好,你卻幫我得罪人?有沒有搞錯啊?
“從來只有你賞她們,斷沒有她們居高臨下派人送東西來的道理。”曹丕正色看著我,“若是有人問起,大可理直氣壯說出這話。”
這麽說倒也沒錯,畢竟貴嬪的身份確實比她們高來著!你怎麽說,我就怎麽做吧。雖說作為一個史盲,對於之後的事情,除了知道曹丕和曹植可能會發生一次激烈沖突之外,完全不知道將來會怎麽發展。
**
黃初二年六月甲辰,初五
因為京師宗廟沒有建成,曹丕在建始殿親自祭祀曹操,行家人禮。
過了二十來日
郭昱和張春華相約前來看我,說起洛陽城裏的新鮮事。
“近日城裏小兒人人皆會傳唱一首詩作。”郭昱遞過一片絹布來,“我摘錄了下來,你且看看。”
我狐疑接過,但見上面寫著:“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覆何苦,入亦覆何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跟了你之後導致我一人獨樂,我會自己好好過的,長壽直到千秋!”這還是一個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女人。
“傳聞,此首《塘上行》乃是鄴城的甄氏夫人所作。”郭昱又說道。
呃,那這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又是什麽意思?
哦,意思是曹丕身邊的人對他進讒,致使他對她生出了別離之心。
如果這詩果真為甄氏所寫,只能說女文青的想象力真不是一般的豐富。你們從去年他南巡開始就沒見過面了吧?時隔一年,現在才想起寫怨婦詩,這反射弧是不是太長了些?
張春華卻搖了搖頭,“可還記得建安年間大軍出征,甄氏夫人因病留鄴。歸後太後問及甄氏是否擔心兩個孩兒,她的回答是‘我當何憂?’,可謂十分賢明自持。這般的人,寫出‘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等眷戀夫君之語,不是很奇怪嗎?”
“那,她為何要如此?”我想想張春華這話,也覺得以甄氏的性格寫出這種詩來也確是奇怪,猜測道,“或者,是為了元仲的前途,她想要來洛陽了?”
“我又如何曉得?”張春華攤手反問。
不知道卞太後有沒有提過讓接甄氏來洛陽的事?但後宮中的人應該是不會有人聖母病發作提及類似“陛下,甄氏夫人還在洛陽呢,要不把她接過來”這種話的。這是一個相當正常的後宮。
我都快懷疑其實所有人已經形成了當這個育有長子的女人不存在的默契了。結果,忽然傳來這首詩,也不知,她是怎麽想的?
**
黃初二年,六月廿九,戊辰晦,日有食之。明明是白晝,卻是一片昏昏沈沈。
日食這種事情,在我看來是自然現象。曹丕卻站在長秋宮門前的臺階上,仰望天空了許久,還讓人去喚周宣。
周宣是宮中任職的中郎,他的特長是解夢。之前曹丕同我說及此事,我偏不信這個,說如果是胡編亂造的夢境,他能解出個什麽玩意兒?曹丕便當面把他召來,隨口便說夢見屋頂掉下兩個瓦片,變成兩個鴛鴦。
周宣說,這說明宮中有人忽然死去。
當告訴他夢境是胡亂編的之後,周宣回答夢是意念中的事,只要你說出口,我就能進行占蔔。
記得那時他話還沒說完,就有人來報告有宮人鬥毆至死。
要麽這種事情真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要麽這貨是消息靈通的神棍,一早便知道有人鬥毆致死,過來誑曹丕玩的。反正我是瞧不大出來。
我走到他身旁,伸手去牽他,倒被他反手一握。六月的大熱天,他的手卻是冰冰涼涼的,言語之中似有些緊張,“日有食,天象示警。”
你這是迷信知道嗎?好吧,你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為什麽,這裏的人以為日食是上天認為發生禍事,在降罪君王。
我無奈笑他,“你近來做了什麽事,值得上天親自來降罪的?”
我不過玩笑話,他卻面上一僵,尷尬道:“如,如果我說,可能是呢?”
什麽意思?才欲細問,卻看見周宣已然到了面前。
“臣周宣拜見陛下,貴嬪!”那人利落地下拜。
曹丕也不讓他起身,便急急問道:“朕問你,昨日夢見青氣從地上冒出直竄到天空,卻是為何?”
既然都說隨便編造的夢周宣都能解,想來這夢也不過是他臨時編的了。
“據夢像所言,天下,當有貴女子冤死。”周宣沈思片刻,微微擡頭。
曹丕揮手,“知道了,且下去吧。”
待周宣離去後,又聽他長長嘆了口氣,隨即喚人道:“來人,去鄴城將詔書追回罷!”
我下意識地將手縮了縮,他卻越握越緊。
不是,你,你能不能先放開我一下。我要理一理思路。
貴女子,冤死,鄴城,詔書......我看著他,不會,是我想的那樣吧?
也不知他是否弄清楚了我想表達的意思,只是點了點頭。
我腦中浮現出與甄氏在鄴城最後一次見面的情形,她一臉認真地和我說,魏王生性涼薄。
曹丕倒比我更快地冷靜下來,用另一只手上下摩挲著我的手臂,輕聲道:“有什麽想問的,進屋再問。”
**
“應該,應該能追回來吧?”我坐立不安,在屋裏繞圈,其實最想問的倒並不是這一句。
“不知道。”他搖頭,又加了一句,“已有幾日了。”
如果是因為他也聽到了那首詩的話,正常人不是應該感動非常,然後立即接她來洛陽才對嗎?畢竟他自己寫的怨婦詩就是一絕,最清楚因為有愛才會有怨。而那首詩所要表達的愛怨之意,我這個不是很通曉詩文的人都能品得出來。
想了半日,終究沒忍住,停下腳步問他,“所以,是因為那首詩嗎,問題在哪裏?”
你告訴我,我將來好避著些,免得哪天也不小心踩中了點。
甄氏沒做什麽罪大惡極的事,他下了賜死的詔書,當然是錯。可是人家是皇帝,皇帝殺人又不用負法律責任。都把她留在鄴城一年多,即便算不上“離異”,也算“分居”了吧,賜死分居一年多的人,很奇怪是不是?要說宮鬥的話,人家在鄴城,宮在洛陽,連宮鬥的事都沒有。我能想到的理由只能是那首詩戳到他的點了。
“她這些年所作所為,你不是也都看在眼裏嗎?”曹丕反問。
的確,有時候我也特討厭甄氏那種居高臨下,永遠站在道德制高點俯視別人的感覺;我也很討厭每次她見我都是像教導主任教訓小學生那樣你這錯那錯的;我也很討厭她永遠一顆聖母心,以那種特別不屑地眼光看我;我也很討厭她那種自己高貴冷艷,超凡脫俗,別人狼狽為奸,作惡多端的姿態......
奪世子位她要管,救我弟弟她要管;魏諷案殺王家兄弟她要管;提前登位她要管;篡位她還要管......雖然站在道德的角度,她的三觀你還挑不出什麽錯處來,她就是能夠堂而皇之,大義凜然地說著一切。
之前,我會覺得曹丕那種脾氣能忍她下來,是因為真愛來著。後來才想著以愛不愛地去想曹家人行事,是我小家子氣,眼界太低。曹操一死,在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大殺四方的時候,我才漸漸有些明白,可能只是因為他這個人吧,比我更能忍,更會演而已。
原本將甄氏放置鄴城,也許是想著就和孫權與徐夫人一樣分居兩地,各不相見。彼此就當沒對方這個人。不曾想,又來了這麽一首怨婦詩......他是皇帝了,他想幹什麽便能幹什麽,為什麽還要忍這種打臉行為呢?
“可是,你也說過,其實她品行上並沒有什麽過錯;她,還是你長子長女的母親。”在這件事上我當然沒有辦法站在他這一邊。縱然我不喜歡甄氏,卻不得不承認她品德無差,高傲是性格使然,有些小緋聞也只是曹植單戀。你討厭她是一回事,要她死卻是另外一回事。或者這麽說吧,其他人想她死是一回事,你想她死卻又是另一回事。
“因此才說今日日食之事,是天象示警。”曹丕嘆氣,又道,“可我原也沒想要殺她,我們在洛陽,她在鄴城,彼此相安無事,再不見面就是。前些日子她招待子建與謝氏一同在鄴城私下祭奠父親,還不知好歹偏要寫首詩讓人送來,存心想讓世人覺得我是因為登了帝位,聽信讒言而拋棄舊人,她自己找死,也怪不得我。”
曹植在鄴城私祭曹操又是怎麽回事?信息量有點大。
算了,我也不問了。反正那兩人都是為人正派的人,再加上還有曹植妻謝氏同在,說是祭奠曹操,也就只是祭奠曹操而已!
希望能追得回來吧!這件事我此時也不想多問了。我的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
請不要懷疑我的人設,我不是那種會說出,“她那麽美好,那麽善良,你為什麽要賜死她?”這種話的人。而我在曹丕身邊的時間太久,經歷過的事情也多,無論他做了什麽,我都不至於會怕他的。
頂多,頂多就是,就是心裏一時間感到特別的別扭壓抑而已。
讓我自己別扭一段日子,應該別扭一段日子後就能正常過來了。
**
使者並不曾追上送去鄴城的詔書,或者說根本就是白追,甄氏,就是在日食的前一天死的。
她就那樣落寞地在鄴城香消玉殞。給夏侯尚許殺人活人之權的詔書,後悔了可以隨時拿回來,可是將一個人賜死,人已經死了,那是無法挽回的事情。
有司因為日食之事,請求罷免太尉,以平“天怒”。說得通俗易懂些,就是即便在輿論中,日食是上天在譴責天子,然而因為皇帝是至高無上,永遠都不會有錯的,所以發生天象災變,臣子們往往會自動自覺地推人出來幫皇帝背鍋。
曹丕卻於此時下詔罪己,說災異之作,以譴元首......勿覆劾三公。
一方面自是因為太尉賈詡於他奪世子之位之時出過力,不可輕易罷免;另一方面應該是他真情實感地覺得這鍋不該讓別人替他背。
然而,大概是因為甄氏美名在外的緣故,她的忽然去世亦引起了大家不少的猜測。
**
“沒承想一個連洛陽城門都未踏進過一步的女人,竟然也能引起這般大的風波謠言。”張春華在列舉完外頭的一些說法後,搖了搖頭,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站在窗邊的郭昱回過頭來,看著我,懇切問道:“阿照,你告訴姊姊,外頭傳的那些你皆不曾做過是不是?”
“姊姊你是指‘屢進讒言’還是指‘披發覆面,以糠塞口’?”我擡頭,哭笑不得。還好這話是姊姊你問的,要是別人問,看我不一拳打過去!
“郭姊姊糊塗。”張春華亦看向郭昱,“甄氏留在鄴城已一年有餘,也未見陛下有接她來洛陽的意思,貴嬪何苦做這等事情?”
“可是外面閑話傳得繪聲繪色的。”郭昱猶豫了半響,還是說了出來,“如今世人皆知,貴嬪最受陛下恩寵,可畢竟甄氏有嫡妻的名分,還有孩子。皇後之位卻只有一個。”
真不知該說你淳樸還是笨,我剛想說話。又是張春華先開了口,“誠然,陛下為丞相二公子時,因誕育長子,甄氏確是正室身份。可陛下為魏王世子時,可曾冊封世子妃?為魏王時,可曾冊封王後?倒是貴嬪越過她成為了魏王夫人;如今陛下登基為帝,貴嬪爵無所視,甄氏遠在鄴城,一年未見,誰親誰疏,早便分明。再者所謂皇後之位,即便沒有甄氏,那還有陰李二人,有這心思去對付一個洛陽城門都未曾踏進過的女人,倒還不如多想想那些出身高貴的世家女呢。”
下輩子我一定要變成個男人,然後把張春華娶回家。
就是這麽個道理,曹丕定下的“九品中正制”是為了的是什麽?
標準答案:拉攏世家大族,維護帝王統治。
李氏,陰氏是什麽?世家女!
從邏輯上來說,在鄴城的甄氏是死還是活,對現在的我而言沒有多少意義。那些說我和甄氏因為要爭後位,然後我把她讒死的,根本就不懂現在的情況。說的好像她死了我就一定會是皇後似的,這是當李陰二劉麻將四人組不存在的節奏嗎?
當然傳這些謠言的人也可能是這麽想的,我擔心留在一年多的鄴城的甄氏忽然死灰覆燃,被接來洛陽,然後攛掇曹丕把她殺了,以絕後患。嗯,乍一想倒還有點道理。
但是,仔細想想,如果連殺甄氏這種事情曹丕都能聽我攛掇了,他聽我話都聽到這種程度了,我還擔心甄氏會被接來洛陽做什麽呢?
我補充道:“還有所謂‘披發覆面,以糠塞口’,姊姊且去看看陛下為魏王世子時所著典論,裏面清清楚楚寫著‘追妒亡魂,戮及死人,惡婦之為’,若我果真做了此事,此刻也不會坐在這裏聽你講話。至於陛下,他痛恨此事,就更不會做出這等戮及亡魂的事來。”
再說甄氏死在鄴城,是得無聊到什麽程度,還要專門派人去鄴城對她披發覆面?
“是姊姊錯了,姊姊一時聽得外頭謠言,失了分寸,貴嬪勿怪。”郭昱走至我跟前,頗為抱歉。
我唉了一聲,“外頭還有什麽說法,姊姊也一同說了吧。”
“其他的倒皆是說陛下為人奇怪的,明明自己寫過《出婦賦》,最知婦人心思。為何偏不知憐惜甄氏?”
可能是文人通病,嚴於律人,寬以待己?
“之前我也覺得奇怪。與仲達思前想後,方得出結論。”張春華卻似乎有答案,她看著我,目光熠然,“王宋待劉勳情深意重,一朝見棄,自然深遭同情。可在陛下他的心目中,也許甄氏從來都不是他《出婦賦》中的王宋,是以她的愛怨纏綿之語只是無盡的諷刺。”
都說了是也許了。人的心思除非他自己說,不然只能靠猜。
似乎也無法得知甄氏是出自於什麽心態寫下那首別扭的《塘上行》的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四月,漢中王劉備自立為帝,國號沿襲漢,由於其非正統,又偏居蜀地,世人往往稱之為蜀漢。自號章武,以諸葛亮為丞相,立劉禪為皇太子。
我很久很久以前不知道受到什麽的影響,一直下意識地以為劉備是正統,曹家是“亂臣賊子”來著。直到現在自己多年以來經歷這一切才恍然明白,至少在這個時候的輿論看來,大魏是繼漢的正統,曹丕他是繼漢朝之後正統的君王。而劉備,是後來自立的。當然,要說是因為所處的地區不同,立場不同,心境也不同,倒也是可能的。
皇太後卞氏住的地方叫永壽宮,自她被曹丕接來洛陽之後,我雖說不上日日前去問安吧,也是時常晨昏定省。即便曹丕與她關系並不親近,但親媽就是親媽,這一點是永遠改變不了的。有句話怎麽說來著,在後宮,母儀天下的永遠都是皇太後。寵妃什麽的能隨時下崗,太後這玩意兒能下崗嗎?
“又去母後那裏了?她又沒什麽好臉色給你!”才一回去,便見他從裏屋出來,氣呼呼地樣子。
見他說話這般隨意,便知道四下無人,我笑問他,“不是說今日下朝後要去行獵嗎?這麽這般早就回來了?”
心下亦覺得好奇,不知道又是哪位這麽厲害,給他氣受了。
“還不是鮑勳那老匹夫。”他一面在廳中踱步,一面罵道,“我又非不務正業,不過是在做完正事後尋暇娛樂罷了,他非擋在馬前不讓去。好容易撕了他的諫書逃出去了吧,他還死追著不放,諷刺說好行獵並非聖君之為......”
“鮑勳啊!”我輕聲念叨了一下這個名字,雖說未曾見過他,但因著郭成的事我對此人也沒有好感。曹丕大概也是這樣的感覺,他位高權重,握有別人的生殺大權,但是他心裏又清楚知道某種程度上鮑勳三百六十度無黑點,也只能由他在眼前晃悠,把他歸入“討厭但暫時留著”的分類組。
“不提這人,我趕他出洛陽任職了。說個笑話與你聽。”曹丕大約也看出了我思及往事,牽過手來,“漢中傳言我鴆殺了劉協,劉備那邊正披麻戴孝,還給他定了個謚號叫什麽漢湣帝。好笑吧?”
不想見鮑勳,就讓他出京任職,也是任性。
他的右手手心,除了因為常年練劍比較厚實之外,還有一條去年才留的長疤。
摸上去,嗯,沒有以前舒服。
那個笑話的笑點就是外頭傳他“弒君奪位”。而其實,昨日我才收到曹節的書信,大概是說她和劉協在山陽城裏過日子有滋有味,劉協沒有了政治因素牽絆,待她們姊妹也少了客氣,倒是更像尋常夫妻了。
好吧,其實並不好笑,“想來為了此事,漢中那裏也是煞費了苦心。”
曹丕點頭同意,“劉協不‘死’,劉備又如何能名正言順地自立為帝?劉備好歹割據一方,又豈會真不知劉協如今活得比我還暢快呢?”
就是這麽個道理,被劉備方面稱之為“漢賊”的曹丕,其實是這個世上最希望劉協活得好的人。因為只有劉協活得好好的,才能證明他的皇位來得端正,是劉協主動禪讓的。反而對於忠孝仁義的“漢臣”劉備來說,劉協一日不“死”,他就只能一日做“漢臣”。劉備既要自立,劉協不死,也只能“死”了。
他們這些和政治權利掛鉤的人,也都別演了。從來沒有誰比誰更高尚,誰心裏沒個小九九?
曹丕忽然又想起什麽似的,“適才陰氏派人送了些玉器過來,我替你拒了。”
“為什麽?”現在外面不是說陰貴人是前朝提議皇後的熱門人選之一嗎?人家有意拉攏示好,你卻幫我得罪人?有沒有搞錯啊?
“從來只有你賞她們,斷沒有她們居高臨下派人送東西來的道理。”曹丕正色看著我,“若是有人問起,大可理直氣壯說出這話。”
這麽說倒也沒錯,畢竟貴嬪的身份確實比她們高來著!你怎麽說,我就怎麽做吧。雖說作為一個史盲,對於之後的事情,除了知道曹丕和曹植可能會發生一次激烈沖突之外,完全不知道將來會怎麽發展。
**
黃初二年六月甲辰,初五
因為京師宗廟沒有建成,曹丕在建始殿親自祭祀曹操,行家人禮。
過了二十來日
郭昱和張春華相約前來看我,說起洛陽城裏的新鮮事。
“近日城裏小兒人人皆會傳唱一首詩作。”郭昱遞過一片絹布來,“我摘錄了下來,你且看看。”
我狐疑接過,但見上面寫著:“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覆何苦,入亦覆何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跟了你之後導致我一人獨樂,我會自己好好過的,長壽直到千秋!”這還是一個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女人。
“傳聞,此首《塘上行》乃是鄴城的甄氏夫人所作。”郭昱又說道。
呃,那這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又是什麽意思?
哦,意思是曹丕身邊的人對他進讒,致使他對她生出了別離之心。
如果這詩果真為甄氏所寫,只能說女文青的想象力真不是一般的豐富。你們從去年他南巡開始就沒見過面了吧?時隔一年,現在才想起寫怨婦詩,這反射弧是不是太長了些?
張春華卻搖了搖頭,“可還記得建安年間大軍出征,甄氏夫人因病留鄴。歸後太後問及甄氏是否擔心兩個孩兒,她的回答是‘我當何憂?’,可謂十分賢明自持。這般的人,寫出‘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等眷戀夫君之語,不是很奇怪嗎?”
“那,她為何要如此?”我想想張春華這話,也覺得以甄氏的性格寫出這種詩來也確是奇怪,猜測道,“或者,是為了元仲的前途,她想要來洛陽了?”
“我又如何曉得?”張春華攤手反問。
不知道卞太後有沒有提過讓接甄氏來洛陽的事?但後宮中的人應該是不會有人聖母病發作提及類似“陛下,甄氏夫人還在洛陽呢,要不把她接過來”這種話的。這是一個相當正常的後宮。
我都快懷疑其實所有人已經形成了當這個育有長子的女人不存在的默契了。結果,忽然傳來這首詩,也不知,她是怎麽想的?
**
黃初二年,六月廿九,戊辰晦,日有食之。明明是白晝,卻是一片昏昏沈沈。
日食這種事情,在我看來是自然現象。曹丕卻站在長秋宮門前的臺階上,仰望天空了許久,還讓人去喚周宣。
周宣是宮中任職的中郎,他的特長是解夢。之前曹丕同我說及此事,我偏不信這個,說如果是胡編亂造的夢境,他能解出個什麽玩意兒?曹丕便當面把他召來,隨口便說夢見屋頂掉下兩個瓦片,變成兩個鴛鴦。
周宣說,這說明宮中有人忽然死去。
當告訴他夢境是胡亂編的之後,周宣回答夢是意念中的事,只要你說出口,我就能進行占蔔。
記得那時他話還沒說完,就有人來報告有宮人鬥毆至死。
要麽這種事情真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要麽這貨是消息靈通的神棍,一早便知道有人鬥毆致死,過來誑曹丕玩的。反正我是瞧不大出來。
我走到他身旁,伸手去牽他,倒被他反手一握。六月的大熱天,他的手卻是冰冰涼涼的,言語之中似有些緊張,“日有食,天象示警。”
你這是迷信知道嗎?好吧,你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為什麽,這裏的人以為日食是上天認為發生禍事,在降罪君王。
我無奈笑他,“你近來做了什麽事,值得上天親自來降罪的?”
我不過玩笑話,他卻面上一僵,尷尬道:“如,如果我說,可能是呢?”
什麽意思?才欲細問,卻看見周宣已然到了面前。
“臣周宣拜見陛下,貴嬪!”那人利落地下拜。
曹丕也不讓他起身,便急急問道:“朕問你,昨日夢見青氣從地上冒出直竄到天空,卻是為何?”
既然都說隨便編造的夢周宣都能解,想來這夢也不過是他臨時編的了。
“據夢像所言,天下,當有貴女子冤死。”周宣沈思片刻,微微擡頭。
曹丕揮手,“知道了,且下去吧。”
待周宣離去後,又聽他長長嘆了口氣,隨即喚人道:“來人,去鄴城將詔書追回罷!”
我下意識地將手縮了縮,他卻越握越緊。
不是,你,你能不能先放開我一下。我要理一理思路。
貴女子,冤死,鄴城,詔書......我看著他,不會,是我想的那樣吧?
也不知他是否弄清楚了我想表達的意思,只是點了點頭。
我腦中浮現出與甄氏在鄴城最後一次見面的情形,她一臉認真地和我說,魏王生性涼薄。
曹丕倒比我更快地冷靜下來,用另一只手上下摩挲著我的手臂,輕聲道:“有什麽想問的,進屋再問。”
**
“應該,應該能追回來吧?”我坐立不安,在屋裏繞圈,其實最想問的倒並不是這一句。
“不知道。”他搖頭,又加了一句,“已有幾日了。”
如果是因為他也聽到了那首詩的話,正常人不是應該感動非常,然後立即接她來洛陽才對嗎?畢竟他自己寫的怨婦詩就是一絕,最清楚因為有愛才會有怨。而那首詩所要表達的愛怨之意,我這個不是很通曉詩文的人都能品得出來。
想了半日,終究沒忍住,停下腳步問他,“所以,是因為那首詩嗎,問題在哪裏?”
你告訴我,我將來好避著些,免得哪天也不小心踩中了點。
甄氏沒做什麽罪大惡極的事,他下了賜死的詔書,當然是錯。可是人家是皇帝,皇帝殺人又不用負法律責任。都把她留在鄴城一年多,即便算不上“離異”,也算“分居”了吧,賜死分居一年多的人,很奇怪是不是?要說宮鬥的話,人家在鄴城,宮在洛陽,連宮鬥的事都沒有。我能想到的理由只能是那首詩戳到他的點了。
“她這些年所作所為,你不是也都看在眼裏嗎?”曹丕反問。
的確,有時候我也特討厭甄氏那種居高臨下,永遠站在道德制高點俯視別人的感覺;我也很討厭每次她見我都是像教導主任教訓小學生那樣你這錯那錯的;我也很討厭她永遠一顆聖母心,以那種特別不屑地眼光看我;我也很討厭她那種自己高貴冷艷,超凡脫俗,別人狼狽為奸,作惡多端的姿態......
奪世子位她要管,救我弟弟她要管;魏諷案殺王家兄弟她要管;提前登位她要管;篡位她還要管......雖然站在道德的角度,她的三觀你還挑不出什麽錯處來,她就是能夠堂而皇之,大義凜然地說著一切。
之前,我會覺得曹丕那種脾氣能忍她下來,是因為真愛來著。後來才想著以愛不愛地去想曹家人行事,是我小家子氣,眼界太低。曹操一死,在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大殺四方的時候,我才漸漸有些明白,可能只是因為他這個人吧,比我更能忍,更會演而已。
原本將甄氏放置鄴城,也許是想著就和孫權與徐夫人一樣分居兩地,各不相見。彼此就當沒對方這個人。不曾想,又來了這麽一首怨婦詩......他是皇帝了,他想幹什麽便能幹什麽,為什麽還要忍這種打臉行為呢?
“可是,你也說過,其實她品行上並沒有什麽過錯;她,還是你長子長女的母親。”在這件事上我當然沒有辦法站在他這一邊。縱然我不喜歡甄氏,卻不得不承認她品德無差,高傲是性格使然,有些小緋聞也只是曹植單戀。你討厭她是一回事,要她死卻是另外一回事。或者這麽說吧,其他人想她死是一回事,你想她死卻又是另一回事。
“因此才說今日日食之事,是天象示警。”曹丕嘆氣,又道,“可我原也沒想要殺她,我們在洛陽,她在鄴城,彼此相安無事,再不見面就是。前些日子她招待子建與謝氏一同在鄴城私下祭奠父親,還不知好歹偏要寫首詩讓人送來,存心想讓世人覺得我是因為登了帝位,聽信讒言而拋棄舊人,她自己找死,也怪不得我。”
曹植在鄴城私祭曹操又是怎麽回事?信息量有點大。
算了,我也不問了。反正那兩人都是為人正派的人,再加上還有曹植妻謝氏同在,說是祭奠曹操,也就只是祭奠曹操而已!
希望能追得回來吧!這件事我此時也不想多問了。我的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
請不要懷疑我的人設,我不是那種會說出,“她那麽美好,那麽善良,你為什麽要賜死她?”這種話的人。而我在曹丕身邊的時間太久,經歷過的事情也多,無論他做了什麽,我都不至於會怕他的。
頂多,頂多就是,就是心裏一時間感到特別的別扭壓抑而已。
讓我自己別扭一段日子,應該別扭一段日子後就能正常過來了。
**
使者並不曾追上送去鄴城的詔書,或者說根本就是白追,甄氏,就是在日食的前一天死的。
她就那樣落寞地在鄴城香消玉殞。給夏侯尚許殺人活人之權的詔書,後悔了可以隨時拿回來,可是將一個人賜死,人已經死了,那是無法挽回的事情。
有司因為日食之事,請求罷免太尉,以平“天怒”。說得通俗易懂些,就是即便在輿論中,日食是上天在譴責天子,然而因為皇帝是至高無上,永遠都不會有錯的,所以發生天象災變,臣子們往往會自動自覺地推人出來幫皇帝背鍋。
曹丕卻於此時下詔罪己,說災異之作,以譴元首......勿覆劾三公。
一方面自是因為太尉賈詡於他奪世子之位之時出過力,不可輕易罷免;另一方面應該是他真情實感地覺得這鍋不該讓別人替他背。
然而,大概是因為甄氏美名在外的緣故,她的忽然去世亦引起了大家不少的猜測。
**
“沒承想一個連洛陽城門都未踏進過一步的女人,竟然也能引起這般大的風波謠言。”張春華在列舉完外頭的一些說法後,搖了搖頭,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站在窗邊的郭昱回過頭來,看著我,懇切問道:“阿照,你告訴姊姊,外頭傳的那些你皆不曾做過是不是?”
“姊姊你是指‘屢進讒言’還是指‘披發覆面,以糠塞口’?”我擡頭,哭笑不得。還好這話是姊姊你問的,要是別人問,看我不一拳打過去!
“郭姊姊糊塗。”張春華亦看向郭昱,“甄氏留在鄴城已一年有餘,也未見陛下有接她來洛陽的意思,貴嬪何苦做這等事情?”
“可是外面閑話傳得繪聲繪色的。”郭昱猶豫了半響,還是說了出來,“如今世人皆知,貴嬪最受陛下恩寵,可畢竟甄氏有嫡妻的名分,還有孩子。皇後之位卻只有一個。”
真不知該說你淳樸還是笨,我剛想說話。又是張春華先開了口,“誠然,陛下為丞相二公子時,因誕育長子,甄氏確是正室身份。可陛下為魏王世子時,可曾冊封世子妃?為魏王時,可曾冊封王後?倒是貴嬪越過她成為了魏王夫人;如今陛下登基為帝,貴嬪爵無所視,甄氏遠在鄴城,一年未見,誰親誰疏,早便分明。再者所謂皇後之位,即便沒有甄氏,那還有陰李二人,有這心思去對付一個洛陽城門都未曾踏進過的女人,倒還不如多想想那些出身高貴的世家女呢。”
下輩子我一定要變成個男人,然後把張春華娶回家。
就是這麽個道理,曹丕定下的“九品中正制”是為了的是什麽?
標準答案:拉攏世家大族,維護帝王統治。
李氏,陰氏是什麽?世家女!
從邏輯上來說,在鄴城的甄氏是死還是活,對現在的我而言沒有多少意義。那些說我和甄氏因為要爭後位,然後我把她讒死的,根本就不懂現在的情況。說的好像她死了我就一定會是皇後似的,這是當李陰二劉麻將四人組不存在的節奏嗎?
當然傳這些謠言的人也可能是這麽想的,我擔心留在一年多的鄴城的甄氏忽然死灰覆燃,被接來洛陽,然後攛掇曹丕把她殺了,以絕後患。嗯,乍一想倒還有點道理。
但是,仔細想想,如果連殺甄氏這種事情曹丕都能聽我攛掇了,他聽我話都聽到這種程度了,我還擔心甄氏會被接來洛陽做什麽呢?
我補充道:“還有所謂‘披發覆面,以糠塞口’,姊姊且去看看陛下為魏王世子時所著典論,裏面清清楚楚寫著‘追妒亡魂,戮及死人,惡婦之為’,若我果真做了此事,此刻也不會坐在這裏聽你講話。至於陛下,他痛恨此事,就更不會做出這等戮及亡魂的事來。”
再說甄氏死在鄴城,是得無聊到什麽程度,還要專門派人去鄴城對她披發覆面?
“是姊姊錯了,姊姊一時聽得外頭謠言,失了分寸,貴嬪勿怪。”郭昱走至我跟前,頗為抱歉。
我唉了一聲,“外頭還有什麽說法,姊姊也一同說了吧。”
“其他的倒皆是說陛下為人奇怪的,明明自己寫過《出婦賦》,最知婦人心思。為何偏不知憐惜甄氏?”
可能是文人通病,嚴於律人,寬以待己?
“之前我也覺得奇怪。與仲達思前想後,方得出結論。”張春華卻似乎有答案,她看著我,目光熠然,“王宋待劉勳情深意重,一朝見棄,自然深遭同情。可在陛下他的心目中,也許甄氏從來都不是他《出婦賦》中的王宋,是以她的愛怨纏綿之語只是無盡的諷刺。”
都說了是也許了。人的心思除非他自己說,不然只能靠猜。
似乎也無法得知甄氏是出自於什麽心態寫下那首別扭的《塘上行》的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